党建思政
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城乡互动
2011-11-08 | 浏览量:27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在贵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放到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部署,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安排,把农民增收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统筹考虑,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从缩小同一层级区域内发展差距的方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三农”发展的导向和带动作用。必须坚定不移把“三农”发展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坚定不移地把加快发展作为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方略的基础和前提,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落到实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坚持“多予、少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确保各级财政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用于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和土地出让平均收益15%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着力解决困难乡镇的运转经费问题,适当提高村级办公经费补助标准,增加村级计划生育管理员补贴,落实村级农技员专项补助,全面实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进步的支持力度,大力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快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进一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体制,积极稳妥地开展清理和化解乡村债务工作。调整和优化政府教育支出结构,确保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国家和省规定标准及时足额发放,确保学校公用经费的正常需要,确保危房改造资金的必要投入,农村公共卫生支出主要由财政承担。运用财政贴息、补助、税收等政策措施对农业投资给予优惠和奖励,并对各种所有制形式的经济实体实行一视同仁、平等支持的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建立健全农业投入的激励机制。
从区域发展同步推进的高度,营造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环境。赋予农民与市民同等公民待遇,让农民市民享有同样的发展权利、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赋予农民公平的国民待遇和明确的财产权利。一是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农民在子女就学、住房安置和社会保障、权益维护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二是深化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环境,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降低进城和就业的门槛。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开展农民农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建立政府统筹、部门协作、行业组织、社会参与的农民培训工作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三是深化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促进农民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接受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文化、体育等权利。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机制,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重点扶持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改造,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对贫困地区乡镇综合性文化站给予扶持,推进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积极开展“送科普、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促进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覆盖。完善对农村困难群体的救助体系,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四是深化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贯彻执行土地承包法,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确保农民的土地使用权、经营权和收益权。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生活、就业问题,建立必要的社会保障体制。五是深化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探索实行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等担保形式,推广更加简便有效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方式。构建农村微观经济基础,大力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制度、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等改革,明晰农民权益,理顺农村产权关系。鼓励民间力量、非公经济参与扶贫,形成竞争态势,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竞相涌流。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在稳定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加快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鼓励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精神,向生态环境要经济效益。积极探索农村水利、水电、矿山等资源开发中明确农民产权及股份的具体路径,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群众投资、生产、经营积极性,使农民真正成为改革开放的主力军和改革开放成果的最大受益群体。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金融体系创新,有效遏制农村土地资源和资金要素过度流失的趋势。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金融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各项政策规定,全力服务好与农民关系更为密切的村镇银行,积极支持社会资本进入现代农业领域,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导向、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积极搭建金融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农业巨灾保险措施办法,探索建立财政信用担保资金体制,放大财政资金效益,加大担保支持力度,配套打造信用乡镇、村。完善农业风险防范分散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农民增收的风险。完善信息和科技服务机制,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服务基金,改革科技人员管理体制,激励支持科技工作者到一线创业,促进最新科技成果的吸收转化,鼓励支持省内外科技领军人才来贵州开展技术合作。完善农业投入机制,积极拓展投入来源和渠道,加大争取国家项目扶持和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科学整合项目资金。
从区域发展中加快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对接,促进城乡经济互动。发展农村经济必须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以工业化方式组织农业生产,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装备、设施改造传统农业,以具有现代素质的人员和现代企业管理技术经营和管理农业,以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加大城市经济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加大城市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对农民群众的服务。立足发展现代农业,因地制宜,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农技推广部门的作用,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坚持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循环经济建设为重点,制定措施优化种植业结构,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有税农业和创汇农业。建立“公司+协会+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土地流转机制、农业科技服务机制,鼓励大户生产,发展规模经营。着力使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城市工业,为农村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城市工业,以城市二三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城市居民消费农产品,农产品加工工业和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企业,城市工商业生产和管理方式向农业领域渗透等城乡经济对接点,以发展县域经济为抓手,围绕产业集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两个重要环节,增强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完善城镇体系,优化生产力布局,在发展较快的贵阳、遵义等地区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促进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协调发展。继续对农村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小城镇建设,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要围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农村工业要主动衔接城市工业产业发展,自觉接受辐射和带动,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一批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科技应用型和产业配套型的工业企业。把工业化与城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的方针,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和集聚效应,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