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思政
建设特高压电网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2011-11-08 | 浏览量:2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电网是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国家能源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切实加快电网发展,才能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提出的新要求。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公司和电网发展方式的关键,在国家统一组织下,全力发展特高压电网。今年1月6日,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和建设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000千伏交流输变电工程——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正式投运,标志着我国在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的特高压核心技术和设备国产化上取得重大突破,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电力可靠供应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特高压电网建设提出了紧迫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连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8%,对加快电力建设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近年来,我国电力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总体上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仍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电网发展滞后。由于长期重发轻供,加上发电装机持续大规模投产,使电网发展滞后的问题日益凸显,突出表现是电网投入不足、网架结构薄弱、电网优化配置资源能力不强。二是电力结构性矛盾突出。长期以来,我国电力发展以就地平衡为主,哪里有需求,就在哪里建电厂,使大量火电厂集中在东中部负荷中心,形成了大规模、远距离输煤的能源配置格局。这既导致了连续多年出现煤电运紧张的局面,也给东部地区带来严重的环保问题。三是创新能力亟待提高。目前,我们虽然在电网技术的关键和重点领域取得了突破,但整体科技水平还不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目前,电力供需紧张的局面暂时得到了缓和,但从长远看,电力工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基本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一是我国电力需求长期较快增长的趋势没有改变。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用电水平依然很低。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预计2020年我国发电装机将达到16亿千瓦左右,全社会用电量达到7.7万亿千瓦时,在目前基础上翻一番,届时人均用电量仍只有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2007年水平的50%。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未来电力需求增长的空间很大。二是我国能源资源与生产力布局不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我国煤炭资源保有储量的76%分布在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等北部地区,80%的水能资源分布在四川、云南、西藏等西部地区,陆地风能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北部、西北等“三北”地区,但2/3以上的能源需求集中在缺少一次能源的东中部地区。要满足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对能源和电力的需求,必须走远距离、大规模输电和全国范围优化资源配置的道路。
从煤炭开发方面看,我国将建设神东、晋北、蒙东、两淮、宁东、陕北等13个大型煤炭基地,形成若干个亿吨级生产能力的大型煤炭基地。这些大型煤炭基地的储量占全国煤炭储量的70%以上,其煤炭产量的一半以上将用于发电。从国际经验看,同煤炭经长距离运输后再用于发电相比,煤电就地转化是一种高效、清洁的利用方式。就我国情况看,受运力、运输损失、运输成本、东部地区环境容量限制等因素影响,在煤炭基地就地建设大型煤电基地,实现煤电一体化发展,提高煤电就地转化比例,是一条高效率、低成本的煤炭开发利用途径。从水电开发方面看,我国蕴藏量大、开发率低的西南水电基地距离中东部负荷中心1000—3000公里,常规的500千伏电网难以满足将西南水电大规模外送的要求。从核电开发方面看,我国规划在东部负荷中心建设若干座大型核电站,核电输送也需要依靠坚强电网的有力支撑。
我国电力供需形势和能源分布状况,对建设特高压电网提出了迫切要求。特高压输电具有容量大、距离远、能耗低、占地少、经济性好等优势。随着我国能源开发西移和北移的速度加快,能源产地和消费地之间的输送距离越来越远,输送的规模越来越大。要从根本上解决电网发展滞后、煤电运紧张等问题,促进大型能源基地集约化开发以及全国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必须加快实施“一特四大”发展战略,即以大型能源基地为依托,建设由1000千伏交流和±800千伏直流构成的特高压电网,形成电力“宽带网络”,实施电力的大规模、远距离、高效率输送,促进大煤电、大水电、大核电、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的集约化开发,在全国范围优化配置电力资源,保证能源的长期稳定供应。
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建成投运是我国自主创新的重大成果
特高压输电技术是世界电网技术的制高点。掌握特高压输电技术,是被列入我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技术创新工程,极具挑战性。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国家电网公司立足自主创新,联合国内10多家研究机构和组织、上百家工程设计和设备制造单位,全力推进特高压输电技术研发,终于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这就是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的建成投运。这一工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投入正式运营的特高压输变电工程,是我国乃至世界电力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我国能源基础研究和建设领域取得的重大自主创新成果。
特高压核心技术取得全面突破。我们开展了321项特高压关键技术研究,在电压标准、电磁环境、过电压及绝缘配合、无功电压控制、防雷技术、高海拔、重冰区、重污秽、变电站和线路设计、特高压施工技术、大电网运行控制等方面取得突破,开发了全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技术,掌握了特高压输变电核心技术。
特高压设备研制实现国产化目标。国内100多家电工装备企业参与了特高压设备的研制和供货,自主研制成功了代表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全套特高压交流设备,生产了世界上首套1000千伏、300万千伏安变压器和电压等级最高、容量最大的1000千伏、96万千伏高压并联电抗器以及特高压GIS和HGIS开关设备等。特高压设备的成功研制,大幅度提升了我国电工制造企业的技术水平,使我们占领了国际输变电设备制造的制高点。同时,通过特高压设备研发,也将推动常规750千伏和500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产品的设计优化和可靠性提升,显著提升我国民族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特高压实验研究能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为研究解决特高压建设运行中的关键问题,国家电网公司建设了特高压交流试验基地、直流试验基地、杆塔试验基地、西藏高海拔试验基地和国家电网仿真中心,形成了目前世界上实验能力最强、技术水平最高的特高压试验研究体系,在实验能力和指标上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试验获得10多万组数据,对我国近百个厂家的特高压设备进行了带电考核,为特高压设备成功研制和工程顺利建设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较为完整的特高压标准体系初步形成。依靠科技创新,我们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特高压技术标准,建立完善了全套的特高压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技术规范体系,为特高压输电的规模应用创造了条件。我国的特高压标准电压被国际电工委员会、国际大电网组织推荐为国际标准电压,提高了我国在世界电力技术领域的影响力。
以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投运为契机全面推进特高压电网建设
首个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的建成投运,全面验证了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的可行性、设备的可靠性、系统的安全性,翻开了我国电力发展的新篇章。这是参与特高压工作的各方面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也是我国高压电网发展的新起点。国家电网公司将全面总结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建设经验,努力掌握特高压电网的运行规律,指导后续特高压工程的设计、建设、运行和管理。近期的工作重点是:坚持自主创新,加强特高压电网发展重大专题研究,加快后续关键技术攻关和设备研制,完善特高压试验研究体系,着力推动特高压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充分发挥试验示范工程在培训和锻炼队伍方面的重要作用,尽快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队伍,加快建设坚强的国家电网。在此基础上,逐步建成连接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大型煤电基地以及四川水电基地与东中部负荷中心的特高压网架,力争到2020年形成以华北、华东、华中电网为核心的同步电网,直流连接东北、西北等电网,使特高压电网的传输容量达到3亿千瓦左右,真正发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