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思政
中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陈达云:紧扣实践载体 彰显办学特色
2011-11-08 | 浏览量:41
民族院校是“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研究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重要基地,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展示我国民族政策和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民族院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展如何?取得了那些成效?民族院校如何实现科学发展?日前,笔者走访了中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陈达云。
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中南民族大学党委班子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加强领导,掀起解放思想大讨论,在校内校外展开主题调研,召开校院两级民主生活会,查找影响学校发展的突出问题,分析原因,寻求对策,使学校学习实践活动不断推向深入。
陈达云认为,民族院校独特的办学方向和办学理念,决定了其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对于中南民族大学来说,彰显办学特色是学校的安生立命之道,也是科学发展之路。我们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紧扣“勇于创新,科学发展,办人民满意的高水平民族大学”的实践载体,担当特殊责任和崇高使命,不断探索彰显办学特色的新路,进一步发挥民族院校不可替代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强化了宗旨意识,增强了办学的社会责任感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学校办学理念、办学实践与“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存在不协调,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存在不适应,需要进一步在全校师生中强化宗旨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陈达云说,作为民族院校,强化宗旨意识,就是要进一步加强理论武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民族院校应当承担的特殊国家责任,围绕“办什么样的民族大学,怎样办好民族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两个基本问题,进一步解决好“怎样科学发展,靠谁科学发展,为谁科学发展”的问题。
民族院校要更好地履行责任,就是要敢于打破传统的规模扩张、粗放管理、重物轻人的定势思维,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民族工作规律,提高办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纵深推进的背景下,要树立以人为本、开放办学的理念,立足湖北,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迫切需要,培养“进得来、学得好、回得去、靠得住、干得好、留得下”的各民族优秀人才。
要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谋求重点突破
我们通过专题学习、调查研究、解放思想大讨论、专题民主生活会以及各种座谈会等系列活动,认真查找学校发展存在的九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就未来整改与发展的思路达成了一致共识:即要认清学校校情,找准办学定位,突出发展重点,争取有所突破。我们认为学校正处于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型的关键时期,学校发展的根本任务在于提高办学水平,提升办学质量。重点要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是打造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提升学校学科建设与师资建设水平。要引入学科建设竞争机制,特别是瞄准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做大做强现有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要进一步加强学科平台建设,实行开放式管理,以项目吸引优秀人才、以优秀人才争取重点项目,形成学术团队,提升学术影响力;要进一步推动学科建设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急需的新兴学科、应用学科。
二是实施全面开放的办学策略,整合学校、政府、社会、国际等多层面办学资源。在校内采取开源节流、立项管理、目标考核等措施,实现办学资源的优化配置,特别是要向教学、科研一线实行重点倾斜;要加强与政府、企业、社会中介组织等机构的合作,深化“产、学、研、政”的合作,探索创新合作教育的新机制;要充分利用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信息化的潮流,以我为主,取长补短,提升学校开放办学的能力与水平。
三是探索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要精心制定09培养方案,坚持以学生为本,重基础、重发展、重能力、重创新,加强实践实习基地建设,建立特色鲜明的民族大学本科教育体系;加强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教学名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打造民族院校的 “金牌质量工程”。
四是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要进一步理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充分发挥学术组织在学校决策、执行、监督中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的作用;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发挥学院的自主性、主动性;推行目标责任制和项目管理责任制,提高管理效率;推进岗位设置与聘任管理工作,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激励机制,建设充满活力、精干高效的干部队伍。
学校科学发展要在“三个超越”上下功夫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紧扣实践载体,边学边改,边查边改,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学习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要实现学校的进一步科学发展,还面临艰巨的任务。我们认为,未来中南民族大学的发展要从“三个超越”上下功夫,才能实现学校的创新发展。
一是超越关门办学的域限,探索现代民族大学的时代意义。这就是要具有全球视野与国际眼光,要对大学发展历史进行梳理,探索现代大学的功能与目标,探寻民族大学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路径,追问现代民族大学在当今时代的内在价值,如何在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方面体现内在价值。
二是超越被动适应的格局,谋求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这就是要改变学校在内外现行体制机制下被动适应的窘困局面,不等不靠不要,独立自主,加强与政府、民族地区、企业、社会各界的合作,争取办学经费、人才资源、科学研究等有所作为,提升学校抗风险的能力,提高学校自主办学、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超越局部利益的偏执,为各民族群众谋福利。近年来民族院校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的引导,更得益于社会的支持。作为真理的探索者,作为社会良知的守护者,作为推进社会进步的批判者,民族院校要勇于超越对局部利益的偏执,真诚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增进各族民众福祉,担当现代民族大学的光荣使命。(杨胜才 魏大江)